自考校园文化从自学考试制度诞生时起,就开始萌生并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严密的法规制度体系支撑着自学考试教育理念,形成了自学考试的制度文化。
国务院颁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暂行条例》指出:自学教育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个人自学是基础,考生根据需要选择学习专业和学习方式;国家考试是核心,国家通过严格的考试甄别考生的专业水平;社会助学是纽带,为自学和国家考试架起了一座联结的彩桥。特别是中央到地方各级自学考试管理机构,从职责职能到工作程度、从助学管理到自考毕业生待遇,都制订了一系列严密规范、配套完整的规章制度,使自学教育既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又具有权威性和严明性,有力支撑了自学考试教育理念,形成了自学考试的制度文化。
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文化资源,构建了自考校园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自学考试的开放性、社会性。丰富了自考校园文化内涵,使自学考试教育环境多姿多彩。其一,全国现有几百所高校承担了自学考试的主考学校,主考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培育自考生大学生意识的重要渊缘;其二,社会上取之不尽的教育和文化资源,为自考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国各种自考社会助学单位达数千个,数量众多,规格不同的社会助学组织为自考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陶冶情操提供了条件。各级各类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也是培养自考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其三,自学考试的本质是以考试为核心的教育形式,这是自学考试的质的规定。经国家考试功能,大力推进现代科学技术在考试管理中的应用、标准化考场的建设与启用、自考助学媒体的开发与利用等,为自考生提供了一种“公正、公平”的学习环境,使考试本身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对自考生自学精神的塑造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它的创建和推行,把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基层,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普及面,使自学教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随着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而形成的自考校园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
存在的无围墙性。自考校园文化是随着自学考试产生并形成的一种新生的高等教育文化现象。它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把分散的、独立的、潜在的社会教育文化资源优化组合、充分挖掘利用而形成的一种没有围墙的自考校园文化。自考校园文化的“无围墙性”与传统的“校园文化”的个体性有着本质的区别。
形式的多样性。自考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是由自学考试的广泛性形成的。一方面,自学考试自身的组织机构、法规制度、助学单位、考试环境、实践活动、毕业考核等,都是自考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社会上的教育文化资源和自考舆论媒体等为自考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途径和内容,形成了形式多样的自考校园文化载体。
主体的单一性。自考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自考生。称主体的单一性主要基于两种考虑,其一,培养合格的自考生是建立健全自学考试运作机制的根本目的;其二,自考生的素质高低,是自考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自考校园文化是以自考生为主体创造并发展的学苑精神和文化氛围。因此,自考校园文化具有主体单一性特点。
教育的潜移性。自考生专业知识的获得、健全人格的塑造、自学精神的培养,离不开自考校园文化的熏陶。一是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严格的国家考试经验,有效促进了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强化了自学效果,磨励了自学精神。二是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和培训活动,促进了自考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如参观各种展览,扩大知识视野;参加人文讲座,启迪自考人生;加强与主考学校联系。找到精神和情感归宿;深入实践锻炼,增加学习动力,培养创新意识等。自考校园文化对自考生的教育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